A
主动公开
楚文旅复〔2019〕38号
对州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324号提案的答复
农工党楚雄州委:
你委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州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你们对楚雄州民族文化建设的关心和支持!
州委、州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文化队伍建设工作,特别是近年来,楚雄州紧紧抓住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重大历史机遇,作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强州的战略安排,将加强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进民族文化强州建设的战略抓手和重要引擎,通过持续努力,目前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全州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11人(国家级12人、省级75人、州级226人、县级998人),各级文艺家协会会员5685人(国家级45人,省级540人、州级1560多人,县市级3540人)。首批“彝乡文化名家”入选10人。文学创作跨入全省领先行列,长篇小说《罗婺逊帝》、《天歌》、《达布的金山》列入中国作协重点创作项目,每年有100多篇文章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楚雄作家群”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2018年,我州参加云南省第十二届青年演员比赛,获三等奖2个,原创作品奖1个。参加云南省花灯滇剧艺术周演出,获最佳编剧奖1个,最佳表演奖1个,花灯小戏《喇咪脱贫》获小戏类三等奖,彝剧小戏《桂花表妹》入选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彝族经典音乐舞蹈服饰展演《彝乡之恋》入选国家民委主办的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团晋京展演,彝族民歌《放羊调》入选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三人舞《跳菜随想》入选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彝剧小戏《巧调解》入选2018年戏曲百戏盛典展演。在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下,高质量完成2019中国原生民歌节筹办工作任务。积极参与打造丝路云裳·七彩云南2019民族赛装文化节品牌,全力参与打造《云绣彝裳》《彝乡之恋》文艺精品。
但同时,我州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州内民族文化挖掘和保护方面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基层文化人才队伍青黄不接、民族文化产业研究、开发、经营和管理综合人才缺乏等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牢固树立人才是文化发展第一资源的思想,创新文化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文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忠诚可靠、作风上务实过硬、业务上扎实精湛的文化人才队伍,重点从以下4个方面努力:
一是完善民族文化人才内培外引机制。培育优秀文化人才,实施“彝州文化名家工程” “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工程”,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四个一批”人才和民族民间文化人才;完善文化人才内培外引机制,采取与专业院校合作办班、委托培训等方式加强文化骨干力量培养,鼓励社会力量创办文化艺术培训院校,搭建多元化文化人才培养平台。为引进文化人才提供科研、项目、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便利;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拓展文化人才到高等院校、企业进行培训的渠道,邀请知名文化专家定期赴楚雄授课,为各类文化人才讲授公共文化、文化经营管理、文化创意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形成楚雄州民族文化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二是优化民族文化人才队伍结构。重视高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文化名家大师和代表人物,在文艺创作、民族文化研究、文化创意、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加强各门类民族文化人才建设,从教育培训、引进、奖励、社会保障等层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各门类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到2023年,建设一支50名州级优秀文艺人才,100名以上文艺骨干;建成100人以上的专业民族文化研究人才队伍,推出2名全国知名彝族文化研究专家,10名省内知名彝族文化专家。建设一批可从事文化经营管理、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咨询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队伍。
三是完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基层文化人才培养机制,稳定基层文化队伍,配齐配好乡镇党委宣传委员和文化站专职人员。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建强基层文化服务队伍,切实解决基层宣传文化单位人员配备、基本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表彰长期坚守基层、业绩突出的先进工作者,建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实现文化下乡镇、服务进农家的目标。建设一支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发挥其在民间艺术创作、组织领导、对外宣传中的示范作用。完善文化志愿者制度,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大学生及乡村文化积极分子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形成专兼职结合、各方广泛参与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格局。
四是加强文化人才环境建设。畅通文化人才进出渠道,建立健全以专业素质为重点的年轻文化人才选拔培养机制,进一步理顺和畅通专业人员进出渠道。针对民族文化研究、演艺团体等单位实际,在招考时加大专业成绩的分值权重,更好地选拔有专长的年轻文化人才。构建激励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渠道,为文化人才的引进、创业、教育培训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坚持对在全州文化建设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以及获得国家级文学艺术大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创新评价方式,健全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社会和行业公认”的原则,建立对各级文化人才的专项培养、教育与考评机制。健全企事业文化单位人才选拔任用制度,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强化人才支撑,完善人才奖励和服务政策。制定实施基层文化干部培训计划、文化传承人提升计划、基层文化人才交流计划和文化专家下基层等活动。与高校共建文化产业产学研基地,形成多元化人才支撑文化发展的格局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我州民族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同时,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为我州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楚雄州文化和旅游局
2019年9月20日
联系人及电话:刘英龙 15912771512
抄送:州政府办公室,州政协提案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