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华县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不断增强文化自觉自信,擦亮文化瑰宝,让民族民间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寄托着一种浓浓的乡愁,我们一直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抓好传承与保护工作,尽全力留住南华儿女的乡愁。”南华县文化馆负责人王学禹说。
(镇南月琴传承人李树明正在调试月琴)
文化瑰宝 绽放南华风采
南华县内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全县各族人民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近年来,南华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发掘工作,通过走村串户,及时掌握第一手原始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项目归类、文字影像资料整理并积极推荐申报。截至目前,南华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50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8人。其中:省级项目10项,省级传承人10名;州级项目12项,州级传承人21人;县级项目28项,县级传承人97名。
(民族民间刺绣传承)
主题活动 让非遗“活”起来
每年夏天,各种野生菌大量上市,南华县依托县内丰富的野生菌资源和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成功举办了十八届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将县内的美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进一步提高南华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潜力,培强做大文化产业,依托民族文化成功打造出咪依噜AAA级旅游景区、雨露白族啊呀噜田园农庄和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以传统的民族刺绣技艺为载体,发展壮大刺绣产业,目前有绣女2028名,实现年营业收入1512.7万元。生产车间固定从业绣女324人,人月均增收2000余元,灵活性绣女1846人,人年均增收4000元,充分发挥了“头雁效应”和带动作用,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与保护的同时,增加了群众收入。
(第十八节野生菌美食文化节上“非遗”展示)
守护根魂 让非遗再谱新章
“根植群众沃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才能更有张力,无论是‘非遗’技艺还是文化表演,让越来越多的‘非遗’走进我们的生活,是当前和今后我们需要重点开展的工作。”南华县文旅局副书记许德存说。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传下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彝族刺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丁兰英说。据了解,南华县共建立了“镇南月琴制作技艺”“火草纺织技艺”“南华阿苏者跳歌调”“彝族服饰”“雨露白族正月灯会”5个传习所,依托各传习所、传承人,定期组织开展传习、培训,推动“非遗”重点项目的普及推广。
(镇南月琴展示)
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南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彰显南华文化的魅力。在下步工作中,南华县将依托文化资源挖掘整理打造“镇南八景”,推出一批独具南华特色的网红打卡点,吸引更多人了解南华、走进南华、爱上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