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钱丽云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楚雄州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心、关注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的提案,已交州文化和旅游局研究办理。
近年来,楚雄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增强我州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原则,不断巩固和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提高保护能力和水平,已建立起国家、省、州、县(市)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截至目前,已公布认定的四级代表性项目共858项,四级代表性传承人共2187人,其中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项,省级82项,州级282项,县市级480项;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人,省级120人,州级394人,县市级1661人。保护工作成效名列全省第三位。就您提出的几个实施建议,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完善非遗保护工作体系,形成分类保护传承制度”的问题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完善调查记录体系,组织开展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对全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记录,逐步推进省级、州级代表性项目及年事已高的省级、州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调查记录工作。加强资源整合共享,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利用及数据依法向社会开放;二是完善代表性项目制度,完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的类别、民族和地域构成,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代表性项目分类体系,形成更加合理的“国家省州县”四级“金字塔形”结构名录体系,不断将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为更高级别的保护名录;三是鼓励支持各县市将保护区规划纳入当地城乡发展规划,并与乡村振兴、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民族团结示范村、旅游特色小镇等项目规划的有效衔接,注重重点区域的历史风貌、民居建筑和传统文化生态的保护,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四是完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建设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积极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火把节、彝族服饰、彝族左脚舞、彝族酒歌等项目传承体验中心建设,形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农耕文化馆、传承体验中心、非遗工坊、传习所等在内的,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一批传承体验设施体系。
二、关于“培植民族文化生存土壤,使地方文化形态得到根本保护”的问题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实施民族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加强火把节、赛装节、插花节等的研究阐释和活态利用;二是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鼓励新闻媒体、公共数字文化平台等,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专栏,做好相关传播工作;三是利用文化馆(站、室)、图书馆、博物馆、传习所(点)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培训、展览、展演、体验、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四是在火把节、赛装节、插花节等传统节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展演、展销等活动,充分展示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成果。
三、关于“探索现代语境表达形式,实现非遗历史文化价值向时代价值、经济价值转化”的问题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深入挖掘查姆、梅葛、左脚舞、老虎笙等非遗项目的时代价值、社会功用、创新表现方式,制作系列书籍、画册、歌曲、动漫等,拍摄制作系列宣传教学片,进行广泛传承传播;二是在景区、度假区等非遗传承体验购物中心,可使游客现场观看、近距离接触非遗,领略非遗的魅力;三是建立生动有趣的非遗文化园区,采用现代VR/AR科技手段,使得游客能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畅游非遗世界;四是不断提高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等的展演水平,深入实施花灯戏、彝剧、莲花落等戏剧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加大对优秀剧本、曲本创作的扶持力度,增强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四、关于“融入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助力地方乡村旅游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的问题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主题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提高旅游产品品质和文化内涵,推动市场化运营;二是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如“非遗美食一条街”、“非遗传统工艺一条街”“非遗购物区”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与景区、度假区双向互融,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旅游体验基地;三是支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四是充分发挥我州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文化和旅游在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旅游产品;五是加快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宜融则融、能融尽融”,让文旅融合成为我州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推动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展示馆、传习所等成为特色旅游目的地,在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A级旅游景区、精品旅游线路产品中,有效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五、关于“精准提炼非遗文化精髓,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问题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全面实施以彝族服饰、彝族刺绣为龙头的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加强对彝族刺绣、彝族医药、镇南月琴、禄丰香醋、妥甸酱油等传统艺技艺、传统医药传统美食的保护和传承;二是实施非遗+产业化建设,通过政府引导扶持,规范楚雄彝族服饰、彝族刺绣、彝医药、传统美食等市场次序,做强做大传统工艺、传统医药、传统美食的各项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是发掘和运用彝族服饰、彝族刺绣等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彝族服饰等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非遗工作。
楚雄州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9月13日
(联系人及电话:白爱荣 6169606)